桃園忠烈祠


北台灣過年連日陰雨,昨天好不容易太陽露臉,


偕同老婆去虎頭山走走,


虎頭山腳下仍保留這麼一處日式神社的忠烈祠,值得一看!


歷史由來


桃園縣忠烈祠前身為日本人所建的桃園神社。1931(昭和6)年進入準戰爭期之後,殖民政府展開所謂的「一街庄一社」的建造神社運動,企圖以神社作為台灣全島各地的社會教化中心,以取代寺廟所扮演的社會精神中心的傳統功能,桃園神社就是在此建造神社運動下的產物。桃園神社於1938(昭和13)年923日 舉行鎮座祭,除了奉祀和台灣神社相同的造化三神、能久親王外,加祀掌管五穀豐收的豐受大御神以及明治天皇,並於大戰末期升格為縣社。日本時代台灣總共建造了近200座大大小小的神社,台日斷交時,政府發布『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統治紀念遺跡要點』,明白指示「日本神社應即徹底清除」,全台各地的大小神社在此法令之下大多被損毀,目前僅有桃園神社被完整保留。桃園神社於1946(民國35)年617日 改設為「新竹縣忠烈祠」(當時桃園還未設縣治),1985(民國74)年時曾一度決定要拆除重建忠烈祠,後經輿論及學界的反對及大聲疾呼,桃園縣政府改變初衷,耗資886萬元依原樣整修完成。


桃園縣忠烈祠原為桃園神社,座落於桃園市郊虎頭山腳,日昭和六年(1931)所建。當年全台一百多座神社,而今僅存此神社保存最完整。
神社特色在地景方面,日本神社建立目的在庇護城市,通常選址建在小山丘上,可以俯瞰城市中的百姓,桃園神社依山而建,方位正好面對桃園市區;用材用料方面,均為最優良的台灣檜木,木質均勻,色澤優美;施工手法方面,依尋著日人巖僅的傳統,建造至今近乎七十多年原物保存比例高,少有損害,可以見證。
現存建築物規模完整,造形雄偉,建築群有本殿、拜殿、社務所、手水舍、鳥居及石獻燈,步入桃園神社即可感受其肅穆樸實之美,是當前台灣古建築中所極為罕見的,頗具歷史文化價值。


建築特色


一般來說,標準的神社設施,應該具備有本殿、拜殿、社務所、手水舍、鳥居外,祭典必要的設備亦應俱全。桃園忠烈祠的設置情形如下:本殿、拜殿、樓門、神樂殿(祭器庫)、渡殿、神饌所、社務所、納庫、手水舍、燈籠、柏犬、拼垣、住宅、廁所。而桃園縣忠烈祠現存建築有「本殿」、「拜殿」、「社務所」及「手水舍」。其保存規模不僅完整,且造型雄偉,屋頂樣式有入母屋(歇山)、切妻(懸山)、唐破風等變化,而且建築配置順應地形, 遂曾拾階而上,極盡宗教建築的氣氛。全殿運用了大量的台灣檜木,清香撲鼻,且樑柱以相嵌接方式固定,不施釘子,呈現出自然樸素的美感,此為當前台灣廟宇建築中極為罕見的,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。


桃園忠烈祠外觀為日本神社中模仿中國古佛寺之結構型式,屋頂採用懸山頂或歇山頂,呈現莊嚴古雅的外貌;而銅色的屋簷在風化後,呈現一片明亮的青綠色,亦斑斕可觀。祠前的庭園還設有鳥居、石燈籠、手水舍、社務所、銅馬、高麗犬等設施。四周松柏並立,古樹參天,給人一種飄逸曠遠的美感。以下就「本殿」、「拜殿」、「手水舍」及「鳥居」四項建築物作深入的介紹:


本殿


又稱為「神殿」,面積不大卻位於高台之上,其台座是利用眾多的木柱將其立於台基上;只有主祭者才能進入本殿,一般參拜者只能在拜殿裡祭拜,這是與神社祭拜的程序有關。本殿的四周設有迴廊、欄杆,於欄杆套頭上裝有十字型、長條型、半條型、柱頭型、扶手頭等八種樣式,而門扇裝飾有五金菊花、雀腿形等造型,非常優美雅緻;木地板則以厚檜木施作;屋面均覆以青銅瓦,並用銅釘及套錢釘牢。屋頂為「切妻造」(兩坡懸山頂式),包覆銅皮瓦,其面開三間,深兩進,長364 公分 ,寬254公分 ,大門為板唐戶(實心板門),四隅及中段以「散金具」包飾之,左、右、後三側繞以83公分 寬之迴廊,底部由直徑20公分 之木柱抬高207公分 ,以木質堅硬之檜木建造,檜木沉穩、厚實的特質很能表現出神社的莊嚴肅穆,木柱上的銅質「擬寶珠」作工細緻線條優美。


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:在進入神房前有八階的木造階梯,寬 十七公分 ,高 十五公分 ,是無法容納人的一腳平踏,大概僅能容半履,俗稱「半步梯」。據說此特殊的設計,是為了使人低頭注視並蹎腳尖謹慎、以防摔倒,自然心生敬畏。這樣的設計是藉由行為影響心理,進而營造氣氛,可說是精心的規劃。


拜殿


拜殿為全區面積最大的殿宇,是一般朝拜者列隊祭拜的殿室,祭拜時有奏神樂或是舞神舞,與台灣傳統寺廟建築之正殿相似,但空間機能卻不同,不是供奉神祇的主殿。敗殿兩側各設窗戶一樘,背面中央與前面開設同式四扇門,祭典時由拜殿可直視神殿,彼此間設有通廊相接。其平面呈 T 型,拜殿玄關為「三開間」獨立柱式,中央三開間,左、右各附一朵殿,為神樂殿及祭器庫(現作為眾烈士牌位供奉室),總計五開間,建物主體以圓木柱及蔀(木格狀板牆,用以遮蔽光線之物)建造,前後八扇門皆各由一完整木料(板唐戶)製成,極為珍貴,門板及木柱底部皆以銅質金具裝飾,除了作為裝飾外,最主要是防止雨水侵蝕造成腐朽。室內天花板的格狀天井(日本稱為折上格天井,中國稱為覆盆式天井),類似我國古代之工法,具有明顯唐朝建築風格之遺風,予人有樸素優雅、神聖莊嚴、雄偉有力之感。


朵殿


拜殿兩側附有朵殿,原本用途為祭器庫(存放祭祀器具之處)以及神樂殿(舉行祈禱國民平安無事的祭神舞樂奉納儀式的地方),目前為供奉抗日、國民革命、反共勦匪、敵後工作等殉難軍民以及因公殉職軍、警、消、民等個人牌位。


東司


東司,即「廁所」。(古建築廁者常設於屋之東邊,司即司庫,「司」類似現在的「所」)


社務所


社務所主要功能是神職人員或管理人員,執行神職庶務及值夜的辦公場所,目前為管理員室,格局及樣式是典型的和式住宅。入口處設有唐博風(即卷棚軒,可阻擋屋頂流下的污泥及雨水),上有銅質的金屬裝飾物。


銅馬雕塑


為日治時代遺物,全體皆以青銅製造,腹部兩側鑄有日本皇室徽章,飾紋細緻,惟已遭磨損破壞,其造型精神煥發,神采飛揚,栩栩如生。身長約270公分 ,高度約205公分 ,下部基座為民國75年所重建, 材料為混凝土內植鵝卵石,表面仿石材(鵝卵石)處理,外側為洗石子混凝土。


手水舍


手水舍是供來參拜的人,進入神社祭祀前在此先洗手、漱口,象徵洗淨身心後才可至神前敬拜的場所,又稱「水盤舍」。建築本身是以四支木柱蓋成涼亭形式,屋頂包覆銅片而成,與本殿同樣為「切妻造」的形式。中央設有長方形水槽,一般均備有水瓢供參拜者之用。現今功能已轉變,故仍留其形而無上述之行為。


鳥居


鳥居類似於台灣地區傳統的牌坊,具有標示入口意象及區分內外的作用,有多種造型樣式,傳統的鳥居為上等木料(如檜木等)或石材製成,近代以來因木料取得困難,因此遂採用鋼筋混凝土,表面再用洗石方式施作。桃園神社本來有四座鳥居,第一座位於今桃園巨蛋體育館附近成功橋橋頭,第二座位於今成功路三段與大有路交叉口,第三座位於今忠烈祠山腳下入口名稱座旁,而以上三座鳥居皆因道路拓寬現今已經拆除,第四座現位於忠烈祠內殿宇之前,但於1986年間修護時,為去除日本神社的意象,鳥居頂部並未依原樣復原,現為兩柱單間的「明神造」樣式,鋼筋混凝土製,表面洗石子,爾後再修護時將秉持維護古蹟真實面貌的原則,按舊照片樣式予以復原。


 


文字資料取材自:http://www2.tyccc.gov.tw/tyam/resihistory.asp?KeyID=9&story_type=2




 














 





 



 



 



 













 










 














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en85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