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林寺
少林寺坐落於河南省登封市(因武則天由此登嵩山封禪故而名之)的嵩山,嵩山由兩座群山組成,東為太室山,西為少室山,各擁三十六峰,峰峰有名,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,故名「少林」。
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(公元四九五年)。當時,天竺僧人跋陀由西域跋涉兒來,得到虔信佛學的孝文帝的禮敬。跋陀見嵩山很像一朵蓮花,便有意在「花」中立寺,孝文帝遂在少室山建造少林寺供養跋陀。
後來又過了三十餘年,南天竺僧人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,廣羅弟子,傳授禪宗,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開山祖師。
少林武技,名顯於世,始於隋末。當時少林寺有十三武僧,應秦王李世民之邀,出山參加了討平王世充的戰役,他們憑著超群的技藝,活擒王世充的侄兒王仁則,逼降王世充。勝利後論功行賞,除曇宗一人受封大將軍外,其餘十二人不願受封,回歸少林,但均獲賜紫羅袈裟,另賜少林寺大量的田地、銀兩,並賜「立僧兵」、「酒肉」等「榮寵」!自此少林寺遂以武聞名於世。
少林寺和尚自唐以來曾多次應徵。元朝時的福裕和尚因功封為晉國公;明朝的小山和尚曾三次征邊,皇室為他在少林寺前建立旗杆和石獅。不過,最動人的還是要數明代少林武僧抗擊倭寇的故事。在明代中葉,中國東南緣海一帶經常受到日本倭寇的侵擾,他們劫奪財物、屠殺居民、擄掠人口。嘉靖年間,少林寺月空和尚接到都督萬表的檄文,立即組成了一支有三十多位和尚參加的僧兵隊伍,開赴松江一帶御倭。在戰鬥中人人奮勇,手執鐵棍擊殺倭寇甚多。但是後來他們卻不幸誤中埋伏,終於寡不敵眾,月空等三十多位愛國的和尚全部壯烈犧牲,為抗擊倭寇侵略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。
提起少林武僧的事跡,便不得不一提少林寺的「武林房」。武林房是少林寺一百零八房之一,也是最特殊的一房。它的地位超然於各房之外,不受執法僧的拘束,自立制度,由專人統領。不是每一個少林寺的僧人都可以加入武林房,它的成員,全是由各房各堂或各從屬寺院推薦保送;而他們也必然是舉薦者心目中的「高材生」。入武林房要交學費,學費由各房、各堂、及各寺院應繳。所以,它有充裕的經費,生活比較優遇,吃得比較好,練功的設備也較充足。武僧們一般不用做勞作,也不必整天的拜佛念經,也沒有硬性規定作息時間,成就的高低,全靠各人的智慧和努力。寺僧們練武,也真的做到一不怕苦,二不放鬆的程度。甚至食無定時,廢寢忘餐,不分早午晚,就是一心一意的練功。有些僧人支頤而睡,指縫裡夾著一支香,香燼炙手,他們又再度起來苦練。
少林寺在悠長的歷史中,可謂歷盡滄桑,它有過香火繚繞、鐘鼓齊鳴的鼎盛時代,又屢糟兵燹風雨的劫難。隋文帝時代,對佛教大力扶持,賜一百頃田地給少林寺,以供寺僧食用。少林寺漸漸佛業興隆。隋末天下大亂,烽煙四起,一場大火把整座寺院化為灰燼。到了唐太宗時代,少林寺才恢復元氣,寺內殿宇樓閣林立,全寺佔地一萬多畝,寺僧約二千人。但以後少林寺又隨著歷代統治者對佛教的抑揚而迭遭變故。現在寺內許多建築多是明清兩代所建。少林寺的山門,是清雍正年代奉敕建造,山門上「少林寺」的門匾則是清康熙皇帝的御筆。少林寺的最後一次劫難,發生在一九二八年。當時軍閥石友三以少林寺輔助他的對頭樊鐘秀為理由, 三月十五日 攻佔寺院,先縱火焚毀法堂,次日,又把天王殿、大雄殿、緊那羅殿等多處盡付一炬。千年古剎,從此化為焦土,時人歎為浩劫。後多次整修重建,如今少林寺已成為中外遊客和僧人交往、坐禪及觀光的聖地。
出方丈室,拾級而上,高臺上有一座小巧玲瓏的琉璃佛殿。為達摩殿,又叫「立雪亭」.相傳為禪宗二祖慧可立雪斷臂處。慧可,虎牢(今河南滎陽縣)人,少為儒生,博覽群書、通達老莊易學.曾出家龍門香山寺.精研三藏內典。年約四十歲時,遇達摩於嵩山洛陽一帶遊化,即拜他為師。達摩閉門面壁,置之不理。慧可就在門外等候。時值數九寒天.鵝毛大雪鋪天蓋地,雪深過膝,慧可立侍雪中不動。第二天,達摩仍不許入室,於是慧可便用刀把自己的左臂砍下,獻於達摩前.表示求道至誠,達摩這才把棉衣袈裟和吃飯的缽盂傳授給他,作為傳法的憑證,「衣缽真傳」的成語便出於此。雖後人也有說慧可的斷臂其實是在佛教派系的鬥爭中為教敵所傷,地點在古之鄴都(今安陽北),並非自殘。這段「雪中斷臂求法」的故事,仍為一般禪家所傳誦。
西元六一七年初夏的一天上午,少林寺的一群和尚正在龍潭河邊看一位名叫覺遠的和尚練心意棍。龍潭河位於柏谷,柏谷是隋開皇年間高祖楊堅賜給少林寺的屯地。忽然,一後生被官兵追至此,覺遠和尚掩護其持棍依崖沉入水中,並和眾師弟打水仗哄過了官兵。這後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代貞觀皇帝、太宗李世民。這時他還在其父高祖李淵手下擔任主將,負責討伐洛陽的王世充。王世充曾任隋江都郡丞,多次參與鎮壓隋末起義軍。六一八年在洛陽擁立隋越王楊侗為帝,六一九年自己稱帝,國號「鄭」。他在離少林寺 二十五公里 地形險要的柏谷築了一座轘州城,派他姪子王仁則防守。李世民化裝輕騎深入敵後瞭解敵情,不幸被王仁則的部下捉住,正解經洛陽,李世民砸銬逃跑至此,巧得少林和尚搭救。次日,多疑的王仁則圍寺要人,李世民怕牽連眾僧,出寺復被擒。覺遠等十三人又尾隨進城,將李世民救出。十三僧會面後,同回少林寺對方丈曉之以理:鄭王拿覺遠不過是藉口,滅寺為真;「二武」之禍的教訓不應忘記。方丈如夢初醒,為保兩全,暫將覺遠鎖在偏房交一沙彌看守。果然不出所料,又一日四更,王仁則派混入少林寺的假和尚殺了看守覺遠的和尚,以栽贓覺遠引起內鬨,血洗少林寺。此陰謀敗露後,少林全寺同仇敵愾,至王仁則圍寺時,覺遠獨身將王引開,活擒之,鄭軍無頭,被十二僧一擊即潰。那幅「活捉鄭將王仁則」的壁畫再現的就是這勝利場面。後少林武僧又應李世民之請出山參戰,逼降了王世充,為唐朝加速統一立下功勳。
李世民登基後,不忘舊誼,特封敕少林和尚吃酒肉、開殺戒、參政事,封寺僧曇宗為大將軍,並購田四十頃、水碾一具,准許少林寺養兵五百。少林寺成為中外聞名的大佛寺。覺遠和尚做了少林寺住持(即方丈)後,把草簽著「世民」二字、列有唐太宗李世民嘉獎寺僧戰功教文的(唐太宗賜少林寺主教碑)立於寺內,今天這塊碑還立於鐘樓舊址。
在歷史上,少林和尚曾多次應召禦邊,衛國立功。元朝時的福裕和尚因功封為晉國公,明朝時小山和尚三次征邊,現少林寺門外的石獅和旗杆就是皇室為他立的。尤其是明嘉慶年間,倭寇侵擾邊疆,少林寺三十多個武藝高強的和尚應召赴松江一帶抵禦倭寇,人人英勇作戰,大顯身手,最後全部戰死疆場,表現了少林寺僧的愛國主義精神。
現在的少林寺已成中共國營的觀光重點,刻意的景點及人物妝扮已無暮鼓晨鐘的寺院氣息,有的只是為錢而營造的斧鑿之痕!
我們那天離開時已下午六時三十分,我們人群才剛離開寺門,車子一輛輛下班急駛而去。
延伸閱讀
唐太宗賜少林寺主教碑
少林寺鐘樓
少林寺藏經閣
少林寺立雪亭
少林寺僧人塑像
少林寺武術學校學生
少林寺初祖達摩
少林寺武術招式
少林寺最早的牌坊
少林寺塔林(歷屆住持葬身處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