廈門中山路夜景
急性腸胃炎
因為兒子有連續四天的端午節假期回金門,他說沒去過廈門想去走走,所以我就一個月之內第二次的泉州廈門行,陪兒子走一遭。
那天在廈門中山路看到一個賣水果的小販,挑著一擔楊梅叫賣,兒子問那是甚麼水果?我說是楊梅並拿幾個嚐嚐,不酸很甜。
於是買了三斤( 1.5公斤十元人民幣),回酒店洗洗居然一大盤,父子倆只好努力消化這不能帶回去的水果!
兒子吃得牙齒發軟不敢再吃,我多吃了些還是沒吃完,沒想到第二天起床肚子隱隱作痛,早餐也吃不下,搭第一班船回金門。
回金門送兒子上飛機回台灣後,我的腸胃炎正式發作,全身酸軟無力,肚子陣陣作痛,每個小時至少拉一次以上的水便,鑑於以往曾脫水痙攣抽筋的經驗,除了服藥以外,我還以運動飲料加水稀釋補充電解質,整整兩天瘦了 三公斤(減肥良方?),今天總算回復正常,感謝上帝!
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blog.yimg.com/2/7MjJ7uh7s5_HUpiv_EO77Gxvo9Yi5O4.IP85rASJkFjMju_TRQGHUA--/74/l/Ds_d3jXmtKzuif2bMjA_jA.jpg&width=196&height=92)
楊梅
相關參考資料:
常見之傳染性腸胃炎種類及症狀
一、病毒性:
(1) 輪狀病毒:是小孩性腸胃炎最重要之因素,在台灣每年一月到二月為發病高峰。
症狀:初起有頭痛、喉嚨痛或發燒等類似感冒症狀,再則發生嘔吐、腹痛及帶酸臭味的水瀉。
大人感染則以頭痛、咳嗽等似感冒症狀為主,腸胃症狀不明顯。
(2) 腸道腺病毒:主要經由飛沫或糞口傳染,以嬰幼兒為主要侵襲對象,常爆發在接觸密集處,如醫院、學校等。
症狀:主要以腹痛、腹瀉為主,部分有上呼吸道感染之症狀。
(3) 諾氏克病毒:是美國最常見之病毒性腸胃炎,有很低的致病數,只要小於一百個病毒即可致病。
症狀:噁心、嘔吐、發燒、水樣便;病人如為嬰兒,每天腹瀉可能達十次以上。
二、細菌性:
(1) 腸炎弧菌:廣泛存在於生鮮的海產食物,約佔台灣食物中毒六成左右。主要誤食受感染海鮮,或受污染之容器,砧板所接觸過的食物;此菌怕高溫,只要 80゚C 之水煮一分鐘即可殺死,故熟食及使用乾淨容器、砧板即可避免感染。
症狀:潛伏期為四小時至四天(依致病菌數多少而定),後腹絞痛、嚴重水瀉、噁心嘔吐,部分病人有發燒及寒顫現象。
需注意者,弧菌家族中之霍亂弧菌引起的霍亂屬法定傳染病。
(2) 金黃葡萄球菌:此菌普遍分布在皮膚和黏膜上,誤食遭化膿性傷口污染的食物,會遭受感染。
症狀:潛伏期為 1 ~ 6 小時,發作時噁心、嘔吐。然後中上腹痛、腹瀉。體溫正常或略升,小兒容易脫水、酸中毒。
此菌本身並不致病,而是由它所產生之腸毒素為致病物質;這種毒素耐高溫,煮沸三十分仍不會被破壞,所以食物一旦有大量毒素,雖加熱但仍照樣中毒。
(3) 病原性大腸桿菌:廣泛分布在飲水、土壤及人體腸胃道中;其致病因子有產生毒素者,也有直接侵犯腸黏膜而引起炎症反應。
症狀:潛伏期為 8~24 小時,感染毒素性大腸桿菌者引起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水樣便或帶有黏液;感染腸侵襲性桿菌者引起高熱、腹瀉頻繁、裡急後重及血便等。
需特別注意的是出血性大腸桿菌 (0157),此為法定傳染病之一,易爆發大規模流行,並產生發燒、全身性溶血、完全血便,甚至急性尿毒症等,應儘速就醫。
(4) 沙門氏菌: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環境中,如家禽、食物(如牛奶、蛋類、肉製品等)、水等,抗熱性佳,在 60゚C 需十五到三十分;70゚C 需六十分才能殺死。
症狀﹔潛伏期為 6~72 小時,開始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血便等,部分會有發燒、寒顫之症狀。
傷寒、副傷寒為同家族菌種所引起,除上述之腸胃症狀外,可能引起腸出血、腸穿孔、腹膜炎等,需儘速就醫。傷寒、副傷寒均為法定傳染病。
(5) 仙人掌桿菌:為土壤中之微生物,食物中帶菌率高達 20%~70%,分為嘔吐型及腹瀉型。
症狀:腹瀉型潛伏期為 12~16 小時,常見於食用海鮮及肉類,以腸胃炎為主,少嘔吐。嘔吐型潛伏期為 1~6 小時,常見於食用米食澱粉食品,嘔吐為主,少腹瀉。
(6) 臘腸桿毒:存在於香腸、火腿、肉類罐頭、豆類食品中,在無氧環境中繁殖,產生耐熱性之神經毒素。
症狀:潛伏期為 12~48 小時,感染者有三分之二會出現急性腸胃炎,部分患者有腹脹痛、便秘之情形。其他則為神經症狀,如視力障礙、發聲異常、吞嚥困難等。